坦白说,我本不想就前段时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诬告案”发表任何看法。我向来不关心网络上的男女问题,每个人生活中的要面临的问题已经是纷繁琐复,无脑在这些问题上大动干戈并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正向的变化。但直到今天我看到华中科技大学一个由女拳学生或者团体负责运营的社交账号,仅仅因为一句可能触碰到某些人敏感神经的话,就遭到了无数网民排山倒海般的攻击和批判。风暴的中心,不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而是对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学生群体的无差别攻击。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让一群原本毫不相干的个体,汇集成一股充满偏见和攻击性的洪流?
一、乌合之众:一场狂欢式的网络审判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当个人融入群体时,其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便会被群体的“集体心理”所取代。 在这个临时的生命体中,人们的判断力、责任感会急剧下降,而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行为则会占据上风。
这恰恰是我们在这次事件中所看到的。
- 匿名之下的放纵: 在互联网的虚拟面具之下,每个人都似乎获得了“法外特权”。责任被无限分散,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情绪、进行最恶毒的攻击。这便是萨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狱”的一种现代演绎——当无数匿名的“他人”汇集在一起,他们所构成的,就是一个可以轻易将任何个体吞噬的地狱。
- 情绪的病毒式传播: 在算法的精准投喂下,愤怒、对立和偏见是最容易传播的“病毒”。“武大”、“华科”、“诬告”……这些标签被平台打造成了吸引眼球的流量密码。无数自媒体和营销号为了博取关注,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对立,将一场本可以理性讨论的公共事件,异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
- 从众心理的裹挟: 在这片狂欢的海洋里,保持独立思考需要巨大的勇气。当周围的声音都在喊着同一个口号时,人们会下意识地怀疑自己,并最终选择跟随大流,因为这最安全、最轻松。于是,观点被简化为标签,个体被抽象为群体,一场针对少数人的“正义审判”,演变成了一场针对整个学校、整个地域的“地图炮”。
很多人根本无关自己的独立思考,无脑地开地图炮攻击根本无辜的人,这个学生公号私用乱搞女拳当然是罪有应得,我当然厌恶这种行为,但也不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就能够随意地攻击毫不相干的学生或者学校团体
二、我们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回归
当“开地图炮”成为一种习惯,当攻击一个群体能带来快感和流量,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网络空间的安宁,更是作为现代公民最宝贵的品质——理性。
在此,我想劝那些仍在狂欢中的人们,学一学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去“杠”,不是让你去“批判”一切,而是让你拥有一种审慎的、理性的思考能力。具体来说:
- 区分事实与观点: 一个学生做错了事,这是“事实”。但这名学生能代表整个学校吗?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这样吗?这就是需要质疑的“观点”。
- 警惕逻辑谬误: 将个体行为无限上升到整个群体,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因为一个个体,而去否定成千上万无辜的学生、老师以及校友的声誉,这不仅不公平,更是智识上的懒惰。
- 追问信息来源: 在你义愤填膺地准备敲下评论前,不妨多问一句:我看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发布这条信息的博主,他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追求真相,还是为了收割流量?
我们每个人都手握在网络空间进行“审判”的权力,但权力背后更应是责任。不要轻易地将自己交给群体,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结语: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在一场网络暴力中,每一次不经思考的转发、每一句充满恶意的评论,都是构成雪崩的一片雪花。
希望我们都能守住理性的底线,用批判性思维武装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清醒的个体,而不是“乌合之众”中面目模糊的一员。